2005年1月12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值得庆贺的“丧事”
刘海明

  去年12月,浙江省工商局首用“突然死亡法”,宣布262家企业“信用破产”,并依法吊销了其营业执照。几天以后,杭州市也公布了8000余家“信用破产”的企业名单,将他们从合法经营者名单上剔除(1月10日《浙江法制报》)。
  这是笔者首次看到一个省份一下子为这么多失信企业操办集体“丧事”。所以,难免一改其他丧事中应有的肃穆之情,反而觉得值得庆贺了。你想,数千家企业的“突然死亡”,源于它们长期抱着“手搓两把泥,脚踩西瓜皮,能搅泥就搅泥,不能搅泥就出溜”的态度,对“诚信”二字玩世不恭,又如何指望他们去身体力行守信呢?作为企业,只要有一个不守信,它就必然会像一粒老鼠屎一样,早晚要坏一锅汤的。浙江宣布的“信用破产”企业的“死亡”原因,既有欠钱不还者,也有制假贩假者。“死亡”名单中,不乏一些曾经赫赫有名的公司。这些企业活跃在这个世上一天,则和它们打交道的企业、个人就不能安生一日。与其让他们赖活着,不如让其早点死掉,说不定还能提前“托生”呢。
  这个“丧事”由工商部门宣布,表明浙江省工商部门打造企业诚信的一种决心。众所周知,八十年代,浙江以温州为代表的假冒伪劣产品极大地损害了浙商的企业信誉。区域性信用建设不达标,纵使许多企业恪守诚信,依然摆脱不了外界对你来个整体上的“一票否决”。敢不敢对失信企业说不,从表面上看关系到一个地方的“经济效益”,但实际上更关系到一个地方讲不讲诚信的重大原则问题。现在,浙江省工商部门敢于在媒体上公开宣布众多不守信企业的“死亡”,并让其从合法企业中消失,就是告诉公众:既不允许不守信企业在浙江的地盘上胡作非为,也不允许它将浙江当成欺诈他人的“根据地”。
  工商部门为失信企业“送丧”,固然可喜可贺,在全国工商系统还没有统一行动起来,集中置办这样的“丧事”之前,我们的庆贺程度也相当有限。就众多还没有勇气宣布失信企业“突然死亡”的工商部门来说,这些部门显然还抱着慈悲为怀的态度,只要民不告,官也就没必要“杀生”,干吗这么“残忍”呢?其实,这正是造成当前我们整个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的关键所在。政府职能部门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,这种“慈悲”,恰恰起着包庇、纵容不守信企业的作用,而最终的受害者却又是无辜的企业和公民。由此,反而使不守信的企业呈现上升趋势,进入一个诚信缺失的恶性循环之中。
  期待更多的省份效仿浙江,那时,才真正值得举国同庆。